記者眼 | 獻給伊蕾,獻給愛與自由

稿源:南方人物周刊 | 作者: 本刊記者 邱苑婷 日期: 2018-08-23

我意識到,哪怕是她曾經(jīng)的愛人,也終究只能站在自己、站在男性的立場上,說著自認為的理解

操作伊蕾選題的頭三天,我一度感到絕望,腦中反復念著的是四個字:斯人已逝。

按理說不該絕望,編輯楊子老師已為我牽線不少周邊采訪資源,伊蕾生前那段轟轟烈烈的愛情主角張石山也十分開明地同意了采訪,帶著北方漢子的爽快熱情,只是不理解為何我執(zhí)意要到山西與他面談。聊了整整一下午,氣氛融洽的表象下,前半場卻分明充斥著反復的拉鋸與自我解釋——每每被追問細節(jié),對方盡量誠懇卻放不下老練,防備心驟起:“小邱呀,我先問問你,你這篇文章是想寫成什么樣呢?”

這使我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,時刻準備著一番重點清晰、具有說服力的講演,好試圖讓對方相信我所供職的刊物是一本如何嚴肅正經(jīng)的雜志、絕無八卦娛樂夸張之傾向,我本人又是如何一個曾被斷章取義的新媒體標題深深陷害過的正經(jīng)記者……

我理解受訪者的謹慎。何況,幾十年過去,新人早換舊人笑,不得不顧忌枕邊人的感受,許多事不便公開也不便細致回憶。如此拉鋸三小時后,對方漸漸放下防備,但當我問出“當時伊蕾是怎么想的、什么感受”之類的問題時,就算是當初最親密的人,對伴侶的心路也是茫然。張石山想子孫滿堂,伊蕾也喜歡孩子,但他們沒有要孩子,為什么?伊蕾獨身的選擇,究竟是主動——某種自我覺醒的女性自由獨立意識,還是僅僅出于被動——某種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的憂慮?

我意識到,哪怕是她曾經(jīng)的愛人,也終究只能站在自己、站在男性的立場上,說著自認為的理解。再后來,我在天津接二連三約見了伊蕾的幾位友人。隨著采訪越做越多,籠罩伊蕾周身的那團迷霧,卻越來越濃——每個人都說著他們自己想說的話,對同一件事、同一個人,不同朋友的講述和評價,有時竟截然相反,或與當事人描述的事實全然背離。有人信誓旦旦,說曾聽到伊蕾親口說出某些話——可誰知道那不是時過境遷后故作云淡風輕的一句玩笑?朋友間的猜測,卻在言談間被傳作似是而非的事實,掩嘴低語間被當成“獨此一份不可外傳”的秘密似的。也有人私下告誡我,你要警惕那些沽名釣譽之徒——后來,果不其然,在文章發(fā)出后的第一天,就有采訪對象表示了不滿,原因是文中沒有提及他的名字。

真的有人曾理解伊蕾嗎?我產(chǎn)生了深深的懷疑。再往深處說,人與人之間,真的能夠互相理解嗎?所有人,是否終其一生,哪怕直到死亡,也不得不孑然而去,留下的無非是彼此間的誤解?

干脆就寫寫這場關于誤解的羅生門吧。眼看截稿將近,我?guī)捉艞?,打算以這樣的想法動筆,敲下第一個標題,《尋找伊蕾》。

最終連環(huán)式的周邊采訪推薦拯救了我。其實我早已隱隱明白問題出在哪里:之前所有的周邊采訪對象,無一例外都是直男。我迫切地需要一個柔軟的女性視角,一個真正曾與伊蕾交心的對象,她們之間會談論衣著,談論發(fā)型,談論心動與分離,談論那些敏感復雜的心思和感受……我只需要找到那唯一一個人——曾在好幾位采訪對象口中反復出現(xiàn)的,伊蕾的閨蜜“咪咪”李亞蓉。

當晚近10點,有如神跡般,與李亞蓉的一通近兩小時的電話,驅散了籠罩許久的迷霧。電話那頭,李亞蓉不時咳嗽,聲音有些疲憊。問她是否要早點休息,她說:“沒事,這是為了伊蕾,我愿意?!?/p>

追悼會那天,我們并肩等待入場。李亞蓉穿了一件白色長襯衫,別著白色玫瑰。她把頭別過來,低聲說:“她的愛太廣大了。你要寫出她的愛與自由。”

兩周后,當文章發(fā)出、而我深陷被“沒提及名字”的采訪對象拉黑的情緒低谷時,追悼會上李亞蓉說的那些話,反復在我腦中響起。我驀然明白過來文中那句,“就算那些我看著很討厭的人,比如太功利、明顯在利用她的人,她也能和人家相處得很好。她好像總能體會別人的處境和難處。”

擁有這樣“廣大的愛”的伊蕾,她到底是怎樣做到的呢?

僅擁有小愛的我們,卻只能以這樣一篇文章獻給她,獻給80年代,獻給,愛與自由。

網(wǎng)友評論

用戶名:
你的評論:

   
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10期 總第810期
出版時間:2024年10月21日
 
?2004-2022 廣東南方數(shù)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
粵ICP備13019428號-3
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(yè)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
聯(lián)系: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