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孔 | 鞏高峰的草魚VS 29萬浙江考生

稿源:南方人物周刊 | 作者: 文 何鉆瑩 日期: 2018-01-03

學生真正的閱讀與思考能力一旦超出標準答案的范圍,就難以得分

6月7日,2017年語文高考結束,浙江省考生紛紛表示,閱讀理解題《一種美味》太難。文章講述了物質匱乏的年代,來自農(nóng)村的一家人第一次喝魚湯的經(jīng)歷,以“從鍋里跳出來的魚,眼里閃著一絲詭異的光”作結尾。
“小說設置了一個意外的結尾,這樣寫有什么好處?”一題難倒了眾多考生,網(wǎng)友調侃:十年寒窗,敗給了一條草魚。
此文選自青年作家鞏高峰的短篇小說《一種美味》。語文考試結束后,考生迅速找到了鞏高峰的微博,求解答。當天鞏高峰的微博漲粉八千多,新消息兩千多條。
當晚,鞏高峰發(fā)表的《轉發(fā)那么多錦鯉卻敗給一條草魚,我把29萬浙江高考生逼瘋了……》一文,一度被質疑是諷刺高考出題老師過度曲解文章。
經(jīng)過網(wǎng)友一再“逼問”,6月10日,鞏高峰公布了自己所做的閱讀答案。在回答最后一道題時,鞏高峰的答案是:“文章結尾用了一個歐·亨利式的反轉,揭示這一家人其實沒喝到魚湯,而是喝的豆腐湯的現(xiàn)實。
于是,文中彌漫的苦難和悲傷的氣息因此更加濃郁。悲劇是把現(xiàn)實撕開給人看,而作者在結尾才撕開結果,讓故事更有沖擊力,也讓文章更具力量感,令人讀后回味的余地更大?!?br />而標準答案則是:
① 情節(jié)在結尾處突然逆轉,在出人意料的戲劇性效果上,與“歐·亨利式”的結尾有暗合相通之處。
② 因前文設置的伏筆若有若無(“掀鍋蓋”“不記得細節(jié)”“忘了味道”等),讓結尾呈現(xiàn)出某種魔幻色彩。
③ 結尾情節(jié)安排表明“魚未入湯”,詭異之處有深意,引發(fā)讀者對美味意蘊作深度的思考與探究。
④ 結尾提示了“美味”的含義有表里兩層,與標題“一種美味”構成呼應。
實際上,兩者相差不大。鞏高峰也認為其與標準答案吻合度達到80%,承認出題者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章。同時他認為:可能考生大多是95后,“完全沒有那種生活經(jīng)驗,才會覺得題目太難?!?br />高考語文閱讀題的熱度超越作文題也并非偶然。實際上,語文閱讀理解題歷來備受詬病。
2009年,福建高考語文卷,15分的閱讀理解《寂靜錢鐘書》,作者周劼力只拿到1分;2011年,同是福建高考語文卷,閱讀題《朱啟鈐:被抹掉的奠基人》,作者林天宏答題拿了一半分數(shù),還吐槽“作者為什么提了兩次大雨”的設問,真實原因是其寫稿時正好下雨;2017年,一套高考模擬題選用了《揭秘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選址過程——如何為“中國天眼”找到合適的家》一文,再次被作者吐槽為“挖坑式”命題……
當然,作者本人對其作品也沒有絕對的解釋權??墒牵y作者意圖的設問比比皆是。為什么魯迅會寫“一株是棗樹,還有一株也是棗樹”?為什么作者描寫的“窗簾是藍色的”?這篇文章的作者意圖是什么?……
難道不是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?文章難懂,試題難答,閱讀和理解分離,標準答案打敗原作者答案,種種矛盾直指語文閱讀理解題。
中學語文閱讀中出現(xiàn)頻率最多的作家之一周國平近日出版圖書:《試卷中的周國平——對標準答案說不》,其中講了他所寫的與中學生密切相關的文章。對閱讀題的命題以及標準答案的評述中,不乏設問不合理、參考答案空洞、拼湊閱讀材料曲解原意等等評價。
而目前多數(shù)閱讀理解題的基本命題思路,即是“抽出而講之”,將文本拆開,將閱讀擱置,一切為計算得分點服務。學生真正的閱讀與思考能力一旦超出標準答案的范圍,就難以得分。
媒體人魏英杰則認為語文教育應改革,死抱標準答案的閱讀理解題應在題目設計上開放一些,更加迎合題型的本義,而語文老師們,也應放手讓學生發(fā)揮個人思考與判斷。
可見不管是挖坑設問還是答案標準化、空洞化,語文閱讀題要真正達到考察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還需要走很長的路。

網(wǎng)友評論

用戶名:
你的評論:

   
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10期 總第810期
出版時間:2024年10月21日
 
?2004-2022 廣東南方數(shù)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
粵ICP備13019428號-3
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(yè)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
聯(lián)系: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