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摘 | 小徑分叉的返鄉(xiāng)

稿源:南方人物周刊 | 作者: 編輯 鄭廷鑫 日期: 2018-01-03

讀者諸君,請不要誤會,我不是在否定重構(gòu)故事的努力,恰恰相反,我想寫作的一種動力正來自返鄉(xiāng),尤其是在這不可知的年代,你需要不斷返回地理上的、精神上的,或許根本不曾存在的那個故鄉(xiāng)、山路、酒館、花園,然后在無數(shù)分叉小徑里選擇你的一條,用你的方式,重新講一個故事,真實的故事。

有大概三四年的時間,我處在保羅·奧斯特所說“精力充沛,滿腦子想法,還有一雙癢癢的腳”的狀態(tài),好吧,至少是“精力充沛,還有一雙癢癢的腳”。那幾年中國不斷出現(xiàn)巨大的災(zāi)難,我跑四川,跑新疆,跑玉樹(故事都收錄在本書中),好似生活在一個熱帶氣旋里,每天都在眩暈里奔忙,2008年5月,在北川和綿陽采訪10天交完稿后,我坐大巴去了二郎山那一頭的海螺溝,因為地震的影響,我是當(dāng)天惟一的進(jìn)山者,從二號營地一直走到冰川的尾巴上,又在大雨里獨自下山,徒步三十多公里反而愈加精力充沛。

固然是當(dāng)時更年輕,如今回看,卻想起一位西方同行描述的貝魯特雙重生活:白天在槍炮聲中采訪發(fā)稿,晚上在“中東巴黎”數(shù)不盡的酒吧里宣泄行樂??v使東西方千般不同,這卻正是含有毒性又叫人上癮的新聞業(yè)。你可以嗅到鮮血和個人英雄主義的氣味,你會感嘆魔幻年代與命運的無常,就像誠實的戰(zhàn)地攝影記者總會告訴你的那句話:“戰(zhàn)爭是性感的,只要你不是受害者?!?/p>

人們回顧起那些日子,隱含著一種對往昔的追懷——對于依靠獨處才能聚集起能量的我來說,海螺溝的山路就是貝魯特的小酒館,后來新媒體不期而至降臨,酒館的、路上的人如夢方醒,四散而去,忘記了,他們也曾將一個故事娓娓道來。

這到底是晚期還是新時代?是一個隧道的入口還是出口?處處都是可疑的金科玉律,正適合張皇失措的人。有時候我會覺得,人們也未必真的相信什么,只是在這變局中需要緊緊抓住點東西,才能說服或者假裝說服自己,他們身處的仍是那個易于理解的世界。就我自己來說,只希望繼續(xù)寫下去,寫自己感興趣的題材,我不知道,可能也不那么在乎答案在哪里,但是故事之中自有宇宙,那里有古老的回響,也有脆弱的靈魂。

這本書里的故事,大多發(fā)表在《南方人物周刊》,有一篇因為尺度原因,首發(fā)地是我的博客(如今那里也“廢墟叢生再沒了鮮花”),還有一篇是我自己的故事,這本書的書名正來源于此。我18歲前生活的那個國營廠礦,北臨湘江(湘江在那一段自西向東流淌),往南就是無止盡的丘陵地帶。許多傍晚,我站在陽臺上,看到馬路拐進(jìn)山里,都禁不住想那道彎背后隱藏著怎樣的神秘世界,雖然后來我發(fā)現(xiàn)拐彎后面可能只是另一個拐彎,轉(zhuǎn)來轉(zhuǎn)去無窮盡矣,但頭腦里建構(gòu)的世界從未消逝。那條馬路在離我家不遠(yuǎn)處分出一條下切的步行道,兩道之間有個小土丘,丘上又有一塊幾平米的紅土臺地。一整個夏天,我都在上面忙碌,栽種一些我從樹林里和田埂上發(fā)現(xiàn)的“奇花異草”,午后遮陽傍晚澆水,看著它們枯萎或者活下來,那是我的空中花園。也許我應(yīng)該指出,我們廠加工的是鈾礦,那么潛在的放射危險也許可以和催生幻覺的拐彎或者花園聯(lián)系起來,然而我寫的卻是另一個故事,在那個故事里,三代廠礦子弟難逃命運的安排。舶來詞匯“非虛構(gòu)寫作”這兩年很是流行,西方非虛構(gòu)作家掛在嘴邊的“敘事弧”在國內(nèi)走紅大概也指日可待,但在此之前,請允許我借《紐約時報》一位記者的口:嗯,你知道,寫作時我抓耳撓腮,在尋找那個,我當(dāng)時并沒有意識到的,弧。

讀者諸君,請不要誤會,我不是在否定重構(gòu)故事的努力,恰恰相反,我想寫作的一種動力正來自返鄉(xiāng),尤其是在這不可知的年代,你需要不斷返回地理上的、精神上的,或許根本不曾存在的那個故鄉(xiāng)、山路、酒館、花園,然后在無數(shù)分叉小徑里選擇你的一條,用你的方式,重新講一個故事,真實的故事。

在我們廠礦單位,燈光球場曾經(jīng)是重要的聽故事的場所,人們在這里交換商品和流言,感嘆時光的易逝。咱們燈光球場見。


網(wǎng)友評論

用戶名:
你的評論:

   
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10期 總第810期
出版時間:2024年10月21日
 
?2004-2022 廣東南方數(shù)媒工場科技有限責(zé)任公司 版權(quán)所有
粵ICP備13019428號-3
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(yè)傳媒集團(tuán)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
聯(lián)系: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