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年高考記憶:鏡頭下的時代變遷

稿源:南方人物周刊 | 作者: 吳芳 日期: 2023-06-02

(本文首發(fā)于2023年6月1日《南方周末》)

2017年6月5日,安徽六安毛坦廠中學舉行送考節(jié),一輛車牌號為“666”的大巴滿載考生,在家長們的簇擁下開出校門(吳芳/圖)

每年的全國高考都備受社會關(guān)注。據(jù)有關(guān)部門預測,2023年高考的考生人數(shù)將超過1200萬人。攝影師吳芳從2003年起開始記錄高考,如今已經(jīng)過去20個年頭。

2003年是第一批擴招大學生離開學校踏入社會的時刻。與此同時,高考告別了酷暑,改變了實行二十多年的7月高考時間,固定安排在每年的6月7日開始舉行。因為暴發(fā)了非典疫情,當年參加高考的613萬考生進入考場都必須接受體溫檢測,并填寫健康登記表。

2003年6月6日,安徽蕪湖一考點,醫(yī)生在給考生測體溫。因為非典,安徽近30萬考生在各自的考場接受統(tǒng)一體溫檢查(吳芳/圖)

2004年,教育部總結(jié)上海、北京高考自主命題的經(jīng)驗,包括廣東在內(nèi)的11個省、市開始實行高考自主命題。此后幾年,高考人數(shù)逐漸增加,從2004年的729萬人增至2008年的1050萬人。但從2009年起,高考人數(shù)開始呈下降趨勢,甚至在2013年降至912萬人,但錄取人數(shù)仍達到694萬人。

2005年5月25日,合肥市第一中學高三教室,正在備考的考生。教室背后粘貼著姚明的巨幅照片。備考雖然緊張,但這并不妨礙學生對明星的喜愛(吳芳/圖)

作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,2014年9月4日,《國務院關(guān)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》發(fā)布,高考改革(以下稱“新高考”)正式拉開帷幕。這也是恢復高考以來最全面和系統(tǒng)的一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。

2007年6月7日,合肥市第六中學考點前,坐在輪椅上的爺爺親了一口剛剛走出考場的孫女的手,給她鼓勵(吳芳/圖)

截至2022年,全國29個省份已啟動高考綜合改革。其中,前三批14個省份(第一批為上海、浙江;第二批為北京、天津、山東、海南;第三批為河北、遼寧、江蘇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重慶)的新高考已平穩(wěn)落地。

這20年的高考記憶只是教育發(fā)展進程中的一些片段,卻橫跨了80后、90后和00后,承載著億萬學子與家庭的命運,見證了社會的變遷。

2012年6月2日,毛坦廠中學,來自合肥的高大姐租住的地方距離學校僅一條馬路之隔。午飯忙好后,她站在窗戶前就可以看到兒子放學(吳芳/圖)

2018年5月30日,毛坦廠鎮(zhèn)陪讀點,兩名打工的陪讀家長在為考生送飯菜 (吳芳/圖)

2018年5月30日,毛坦廠鎮(zhèn)的出租房內(nèi),陪讀媽媽在哄15個月大的女兒,旁邊是正在午休的哥哥。2017年8月,5個月大的萌萌隨媽媽到毛坦廠陪哥哥復讀至今。哥哥常常說,這一年難為妹妹了(吳芳/圖)

2012年6月2日,毛坦廠中學,臨近高考的幾天,學生們都在測試中度過。由于人多,考試時彼此之間用KT板隔開,防止相互干擾和抄襲(吳芳/圖)

2013年5月28日深夜,合肥一民辦復讀中學的宿舍里,考生挑燈學習(吳芳/圖)

2011年1月13日,安徽藝術(shù)職業(yè)學院藝術(shù)類高考考點,幾名考生準備報考自己心儀的大學(吳芳/圖)

2014年6月8日,合肥市第六中學考點,考生跑步?jīng)_向考室(吳芳/圖)

2013年6月8日,合肥市第八中學考點,一位母親守在學校大門外,等孩子出來(吳芳/圖)

2015年6月7日,合肥一考點,盲人考生王香君在工作人員攙扶下進入考場。她是當年全國惟一一名盲人考生,使用從北京“私人定制”的高考試卷,設(shè)有單獨考場(吳芳/圖)

2015年6月,毛坦廠中學,苦讀了一年的考生聚集在小鎮(zhèn)的河邊放飛孔明燈,祈愿考試順利(吳芳/圖)

2019年6月7日,安徽省霍山中學考點,一群送考的媽媽合影留念。她們當年都是霍山中學的同學,如今送孩子高考,重返學校(吳芳/圖)

2020年7月7日,高考首日,合肥市第一中學考點,考生排隊測量體溫進入考場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高考延遲一個月舉行(吳芳/圖)

2021年5月18日,合肥市第一中學高三學生拍攝畢業(yè)照(吳芳/圖)

網(wǎng)友評論

用戶名:
你的評論:

   
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10期 總第810期
出版時間:2024年10月21日
 
?2004-2022 廣東南方數(shù)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(quán)所有
粵ICP備13019428號-3
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(yè)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
聯(lián)系: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