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朵浪花都有自己的宿命

稿源:南方人物周刊 | 作者: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 日期: 2023-02-10

(本文首發(fā)于南方人物周刊)

冬之海(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/圖)

潮汐

1月,北戴河進入淡季歇業(yè)期。冷清的街道難掩夏日的繁盛,暫停營業(yè)的海鮮餐廳、酒店賓館一家挨著一家。

夏日人潮如海的老虎石公園也暫時關閉了。我走到售票窗口。售票亭里有位老人在看報,他抬眼看了我一下,旋即又垂下眼皮。我只好隔著柵欄門向內窺望:一群形似老虎的礁石臥在海灘上,接受著浪濤的拍擊;幾艘蒙著苫布的快艇列隊岸灘;令我驚奇的是沙灘上幾株遒勁古樸的蒼松——它們以頑強的生命力征服了沙壤與海風。望著樹干上的灰色鱗甲,我想它們或許是龍的化身。

我沿著海灘路向東走,拐過路邊那塊刻有“北戴河”的巖石,來到緊鄰公園的一處開放海灘。

海面泛著金屬光澤,沙灘一片銀白。

畫肖像的老人(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/圖)

一個老人扣著棉服兜帽,手里拎塊素描肖像畫板,沿著海灘攬生意。畫板上線條潦草地勾勒著一個女孩,秀發(fā)繞肩,瞪著一雙無辜的大眼睛。

“您畫多久了?”我問。

老人轉過身,露在口罩外的臉上布滿褶皺與曬斑。

“一輩子了!”他翻了我一眼,倔強地回答。

海邊的生意人,見過太多過客。生意之外,他們懶得和陌生人廢話。

另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,挎著舊背包,拎本快散架的活頁影集簿,在海邊尋覓著?!翱煜?,快相,照快相……”偶爾,他也會叫賣,“海鷗食,海鷗食?!彼涍^一個個正在用手機拍照的游客,沒人回應他的吆喝。

礁石上有對新人正在海風中拍婚紗照。新郎悉心地呵護著新娘,不時在拍照間隙為她披上棉衣。拍快相的老人背著手,停止吆喝,圍著他們轉來轉去。他看這對情侶變換Pose,看年輕攝影師的裝備,以及他如何調度客戶:“老妹兒,看這兒。老妹兒,樂一樂。老妹兒太美了……”婚紗照——新娘永遠是主角,新郎是配角。

潮水把一些東西留在岸上,也把一些東西帶入大海。

退潮后,滯留在礁石上的貝類生物無法返回大海,不幸殞命。日積月累,風吹日曬,附在礁石上的尸骸變成一層厚厚的石灰質。夕陽下,鈣化的石灰質迸發(fā)出銹色珠光。一雙雙腳踩在上面,發(fā)出沙沙聲響。大海見證著愛情與死亡。

壯麗的風景前,從不缺席承諾與誓言。海灘上寫著各種心愿:“白頭偕老”;“財源滾滾”;“逢考必過”;“永遠再見!2022”……明早,這些美好的心愿會被上漲的潮水吞噬,融入大海。

老虎石公園(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/圖)

等待

冬季的南戴河夜晚,寂靜荒涼。駕車前往業(yè)主食堂,我仍需借助導航。盡管昨晚我剛剛去過。路上七拐八繞,其中有段沒路燈,要開遠光燈行駛。

五個看海的男人(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/圖)

業(yè)主食堂開在臨街的居民樓下。方圓幾公里內,它是少數仍在冬季營業(yè)的餐廳之一。來這里吃飯的除了附近居民,還有許多外地農民工。

今晚,已過飯點。寬敞通亮的餐廳里,只有三桌農民工圍坐在冷光燈下就餐。他們的吃喝也進入尾聲,桌上的杯碟和酒瓶都空了,只是在抽煙閑聊。

坐在收銀臺后面的女服務員沖后廚喊出我點的飯菜:“尖椒干豆腐、炸蟹腿,兩張蔥油餅。”她長頭發(fā),鵝蛋兒臉。

我坐在靠門的老位置。門口的長條桌上擺了套帶茶臺的新茶具,之前桌上擺的溫度計和登記簿不見了。

農民工仿佛出土的兵馬俑,穿著臟污的迷彩棉服,人人灰頭土臉。餐桌邊堆著工具包和沖擊鉆。他們在煙霧中爭論不休,然后陷入突然的沉默。他們不時提到附近一個社區(qū)的名字,他們都在那兒干活。那是個帶有度假村性質的高檔社區(qū),社區(qū)內餐廳咖啡館酒吧云集,但他們消費不起。

在海邊轉了一整天,我餓壞了,肚里泛起海浪般的腸鳴。

女服務員繞過農民工餐桌,把一大盤尖椒炒干豆腐放在我面前,分量足夠三個人吃。綠尖椒里點綴著不應放的紅干椒。這是一道傳統(tǒng)的東北家常菜,其味道的好壞通常不取決于廚師手藝,而由干豆腐的制作水準來決定。我吃了兩口,放下筷子,等蔥油餅。

農民工搖晃著身體,陸續(xù)離開。他們留在坐椅上的余溫也隨之散去。一個工人出門前,瞥了眼我的餐桌,嘴角露出一抹微笑。餐廳里少了人氣,開始變得陰冷。

女服務員空著兩手朝我走來,臉上帶著歉意。

“餅沒放蔥花?!彼驹诓妥肋叄壑厍伴L發(fā),“要不,我給你上根大蔥吧?你想吃?!?/p>

我被她逗樂了。她捂著嘴,也笑了。

我就著油餅吃尖椒干豆腐,時不時望向廚房,等著炸蟹腿。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做事節(jié)奏。我學會了等待,在等待中,常有意外發(fā)生。

當女服務員再次兩手空空、低著頭向我走來時,我的心像桌上的菜一樣變涼了。

“啥情況?”我問。

“糊了!”她無奈地攤開雙手,“要不,你換個吧?”

“今天是咋整的?”我假裝生氣。

“那啥……”她眼睛望向天花板,眨了兩下,“廚師有點兒上火?!?/p>

我們又都樂了。這一次,她忘了捂嘴,露出兩排銀光閃閃的矯正牙箍。

獨自泛舟的男人(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/圖)

同心圓

清早,我拉開酒店窗簾。窗外大霧彌漫,太陽把天空燒出一個白色的洞。除日出日落外,能夠直視太陽的時間少之又少?,F在,它像輪滿月,明亮卻不耀眼。大海方向,四幢公寓樓懸在半空,仿若海市蜃樓。那是昨晚農民工說的高檔社區(qū)。我決定今天去那里轉轉。

“年輪”(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/圖)

車駛到社區(qū)大門時,被穿藍制服的保安攔下。他的唐山口音里混淆著聲調上揚的葫蘆島方言。

“有門票嗎啊?”

“什么門票?”

他讓我在手機上花60元買了張參觀券。

社區(qū)內外判若兩個世界。開發(fā)商仿佛把電影里某個歐陸風情的場景移植到這里,給人一種置身異域的虛幻感。

街道兩側分布著餐飲店、超市、電影院、美術館……,人行道上鋪著火山巖地磚。三五成群的文藝青年信步街頭。近年來,一些文學節(jié)和戲劇節(jié)經常在這里舉辦。

成排的別墅掩映樹下,多數業(yè)主只在度假期間來此小住。隔著上鎖的院門與落地窗,可以看到客廳里散落各處的泳具和充氣船。

我路過一家?guī)ш柵_的U形酒店,心頭掠過一絲懊悔。之前我預訂了這家酒店。考慮到價格不菲,且不帶早餐,便退掉了。若不更改,我就可以自由進出該社區(qū)了。

步行約兩公里,砌石與葦草環(huán)繞的海灘映入眼簾。海灘上人影綽綽,腳印重重。每個腳印的陰影里都藏著尚未融化的晨霜。白色秋千架下,父母們低頭看手機,孩子們徑自在秋千上試探膽量。

穿著體面的游客聚在海邊,彼此保持著適度的距離與客氣。他們用吐司投喂海鷗。海鷗的聒噪聲里混雜著陣陣咳聲。這些黑嘴鷗僅棲居在中國東部沿海,緊貼潮汐線撲騰、飛翔,喋喋不休地尖叫,搶奪不勞之食。孩子們亢奮地叫嚷著、蹦跳著。盡管有位母親不停地糾正,她的孩子仍頑固地喊著:“小烏鴉,小烏鴉……”

寂寥的男人(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/圖)

我向海邊一幢灰色水泥建筑走去。短短的路程中我聽到自己粗重的喘息聲。自從一個月前陽過之后,我能明顯感到體力大不如前,說話快了或走路急了,都會產生過往不曾有過的憋悶感。

水泥建筑是座圖書館。站在落地窗外,我看見入口處立著帕蒂·史密斯的跨年詩歌朗誦會海報;一排臨窗座椅全部被人占據,他們面朝大海,卻都在孤獨地看手機。我在圖書館外的長椅上背對大海坐下,掏出水杯,平復喘息。長椅的另一端,一個戴耳機的男人摘下口罩,奏出一組強勁咳聲。我看向他的同時也咳了起來。我們對視了一眼,他戴上口罩,悻悻地走了。

這是一個風平浪靜的上午。隨著太陽攀升,霧靄散去,冰霜融化,海灘上的游客多了起來。

沙灘上,一棟白色哥特式禮堂被自己的影子切割得棱角更加分明。游客排著隊在禮堂前拍照錄直播。我繞到建筑后面,在它投向沙灘的濃重陰影里,不知何人留下了用腳蹚出的同心圓。圓心外的圓圈一圈比一圈大,像漣漪般擴散。一對父女在“漣漪”前駐足。女兒驀地掙脫父親的手,跑向圓心,蹲在地上,堆起沙子。冰冷的沙從她手中溢出,落在漸漸拱起的沙包上。沙包最后變成沙錐,堆上去的沙開始向下流淌。小姑娘并未放棄,繼續(xù)徒勞地一把又一把將沙堆上沙錐。父親歪著頭,站在圈外靜靜地看著。似乎有什么觸動了他,他邁開雙腳,開始接續(xù)起最外圍的圓圈,緩慢且專注地蹚起圓圈來。那是一雙大腳,白色喬丹鞋看上去有44碼。

我走了很遠后,回頭看。父女倆仍在玩著同一個游戲,漣漪變成了年輪。

一串兒干澀的咳聲迎面而來。是一家三口。我想避讓,發(fā)現自己走在一條被冰泥包圍的淺灘上??旖咏視r,孩子抑制住了咳聲。但我卻聽到了一句不該他這個年齡說的話:“要是我死了,你們會傷心嗎?”孩子戴著無框眼鏡,語氣平和,十一二歲的模樣。穿著黑色同款羽絨服的父母隔著孩子彼此看了眼對方?;蛟S是因為與我擦身而過,或許是這話問得突然,兩人一時語塞,無言以對。但我注意到母親下意識地攥緊孩子的手臂。

在穿過社區(qū)回酒店的另一條路上,我聞到一股馬糞和草料味,然后聽到馬的嘶鳴。在一棟營房似的馬廄前我停下腳步。馬廄門窗洞開,幾匹毛色光亮的駿馬凝神于窗框內,仿佛在沉思著什么;一匹鼻梁上帶白星的馬將頭探出窗外嗅了嗅,隨即又收了回去。在對面室內跑馬場里,一個穿騎術服的孩子騎在烏黑的高頭大馬上,在父母的注視和騎師的指點下,小心翼翼地拉著韁繩。黑馬馱著對它來說幾乎沒有重量的小騎手,邁著輕盈的碎步,踏出鼓點般的噠噠蹄聲。

夜晚的堡壘(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/圖)

我喜歡浪

海洋、沙漠、天空,一旦長久凝視,就會被其捕獲,最終將你變成它的一部分。

在海灘的最后一天,我決定把相機留在房間,單純、不帶任何目的地在海邊走走。

浮冰與海鳥(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/圖)

上午10點,我來到海港附近的金夢海灣。此時,潮水上漲至最高水位。岸灘上,一座廢棄的碉堡,一半已浸入水中。

風在海面游蕩,筑起浪的階梯。浪舌舔舐沙灘,將細沙留在岸上、粗沙吞入大海。

大海翻涌著、轟鳴著,發(fā)出古老的聲音。即使波瀾壯闊,也會干涸。今天的海洋,或許就是明天的沙漠。

光刃劈開云層,白銀與黃金灑滿海面。

冰層開裂,滲出海水。一顆顆破碎的玻璃心,在海上漂流,難舍難分,又不得不分。

大海于我是陌生的。我想起多年前,在連云港的那個冬日黃昏。那天風微浪穩(wěn),夕陽微黃,海灘上幾乎沒有什么人。我踩著礁石,跨過淺灘,拍攝日落。頃刻間,海水漫上灘頭。我盯著上漲的海水,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漲潮了。潮水淹沒了來時的礁石,沒過我膝蓋。我舉著相機,狼狽地奔向岸邊。到達堤岸時,冰冷的海水已濕及雙腿。

誓言(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/圖)

我沿著海灘步道漫無目的地走,直至港灣地帶。此處,沙廣人稀,水流靜謐。沙灘、浮冰、海水、天際線在這里交織成悅目的色帶。海港上,像長頸鹿似的起重機裝卸著集裝箱,發(fā)出富有節(jié)奏的金屬撞擊聲。

我戴上兜帽,鋪塊兒帶來的塑料布,躺在午后微溫的沙灘上,拿出約翰·班維爾的《?!?。

我想,我會記住這個獨自在海邊的暖冬下午。

臨近黃昏,我起身離開沙灘,折回海灣。

退潮的海灘(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/圖)

海水在一瞬間上漲,又在不知不覺中退去。鑲著泡沫的浪裙,在岸灘上留下白色蕾絲邊兒。此時,當地居民涌上退潮的海灘。他們提著水桶和盆子,拿著鐵鍬和手電。在潮間帶的泥沙中,掘地一尺,尋找一種像剃刀似的貝類海味——蟶子。

突然,海灘上響起爆竹聲。人們停止采挖,集體望向天空。璀璨的焰火在晚霞中綻放,照亮了海灘,照亮了人們的臉,照亮了容器中介殼緊閉的蟶子。

月升日落,海天一色。浮浮沉沉,濤聲依舊。后浪催迫前浪,前浪引領后浪。每一朵浪花都有自己的宿命。

“相信未來”(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/圖)

我在路燈下的長椅上坐了一會兒,冬之海消失在茫茫夜色中。我下意識摸向背包,忘記了相機留在房間里。當我起身離開時,習慣性地瞥了眼座椅,椅角上居然刻著一句話:“你不是喜歡海嗎,我喜歡浪?!?/p>

網友評論

用戶名:
你的評論:

   
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10期 總第810期
出版時間:2024年10月21日
 
?2004-2022 廣東南方數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
粵ICP備13019428號-3
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(yè)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
聯系: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