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都在火山邊緣

稿源:南方人物周刊 | 作者: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蒯樂昊 日期: 2022-11-26

(本文首發(fā)于南方人物周刊)

Michael Wang,“太湖(太湖石)”系列,2022年《太湖》展覽現(xiàn)場,Prada榮宅,上海,2022.11.10–2023.01.08(JJYPHOTO/Prada榮宅供圖/圖)

Prada榮宅如期舉辦的展覽已經成為每年可資期盼的看點,不僅僅因為老宅子本身的魅力,更因為主辦者在選題上的審美和眼光,既要兼顧多元的開放性,亦要有內在的脈絡,提供可延續(xù)的思考。2022年的展覽《太湖》便是這樣一場帶著問題意識和社會責任的展覽。

在2022年的江南,“湖”這個字眼,幾乎已是一個帶有痛感的詞:極端天氣讓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都陷于旱情,兩湖大旱,洞庭湖和鄱陽湖露出了干裂的河床,向來以豐美著稱的太湖,也創(chuàng)下了20年來最低水位紀錄。

太湖在環(huán)保領域的象征意義由來已久。早在上世紀90年代,太湖地區(qū)已經開始出現(xiàn)污染跡象,到2007年前后,太湖暴發(fā)了嚴重的藍藻污染,大量繁殖的藍藻讓整片太湖變成了銅銹綠色,散發(fā)出難聞的氣味,魚蝦死亡,同時也造成了無錫全城的自來水危機——生活用水和飲用水短缺。自那以后,太湖走上了漫長的清污治理之路,15年來初見成效,在實施龐大的土壤、水源改造乃至工業(yè)區(qū)搬遷等綜合治理工程之后,湖水已經大范圍變清。

Michael Wang《太湖》展覽現(xiàn)場(JJYPHOTO/Prada榮宅供圖/圖)

出生于美國馬里蘭州的藝術家Michael Wang,長期以來致力于在全球范圍內以體系化的藝術媒介創(chuàng)作,來關注氣候變化、生物多樣性、資源分配乃至全球經濟等諸多議題,這次《太湖》便是他在此研究基礎之上的可視化呈現(xiàn)方案。

“我們生活在一個由人類技術影響造成的大規(guī)模滅絕和氣候變化的時代。技術和自然系統(tǒng)之間相互作用的復雜性,已經超出了人類的理解,但我相信,藝術可以幫助這對關系變得更合理,更能被感知。只有當我們了解自己在這一動態(tài)力量組合中的位置,我們才能嘗試想象一個共存的世界?!盡ichael告訴我們,太湖已經成為一種淡水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退化的全球標志,而上一個例子是美國的伊利湖,在上世紀70年代,匯入伊利湖的大河因為漂浮的污染物燃起大火,終于引起了美國人對環(huán)保的關注,也成為下一個十年環(huán)保運動中揮之不去的景象。

Michael Wang,太湖(大閘蟹),2022年(JJYPHOTO/Prada榮宅供圖/圖)

Michael Wang的母親是意大利人,但父親出生在上海,祖父跟榮宗敬一樣來自無錫。在異國的日子里,祖父不止一次地回憶起太湖的大閘蟹,那是Michael第一次從千里之外想象太湖的模樣。

Michael WANG(JJYPHOTO/Prada榮宅供圖/圖)

走進Prada榮宅的展廳,你能在彩繪玻璃上清晰地辨認出太湖帆影的形狀。榮宅的舊主榮宗敬出生于太湖之濱的無錫,年輕時來到上海,他的工廠和磨坊都依蘇州河而建,這條水系連接起了太湖和上海,也帶來了交通運輸?shù)谋憷?。Michael用工業(yè)混凝土建構起蘇州河樁,它們本應是抗腐爛的杉木,但這一自然景觀已經消失。他用太湖地區(qū)的宜興陶土,復制再現(xiàn)太湖清污時清理出來的工業(yè)垃圾和生活垃圾:隔離樁、鏤空磚、拖鞋、暖水瓶、輪胎……這些意味深長的廢棄物,因為被重新凝視而獲得了新的意義,仿佛出土文物一般,那是我們留給未來人類的線索。

Michael Wang,出自“文物(玉)”系列,2022年(JJYPHOTO/Prada榮宅供圖/圖)

在一輪陶土復制的廢棄輪胎中,封存著一汪幽綠的藍藻,仿佛微縮版的曾經被工業(yè)困囿的太湖。

房間另一側的壁架上,陳列著一系列雞骨白古玉,這也是太湖流域的珍貴遺存,它們一字排開,起頭的是典型的良渚玉璧,但接下來卻是同樣用古玉石雕成的螺絲、螺母、鎖扣。在這個序列里面,玉璧令人莞爾地失去了禮器的功能,看起來跟螺絲墊片一模一樣。在五千年前,良渚先民以玉璧禮天,以玉琮禮地,象征著人類對自然的臣服,但現(xiàn)在它們搖身一變,成為螺絲螺母,成為人類改造自然的工具。

擁有哈佛大學、紐約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教育背景的Michael是跨學科的學霸,他也為展覽注入了令人驚喜的科技元素。在另外幾個展廳,一艘擱淺的漁船裝滿了炭黑色的大閘蟹模型,是用太湖清淤打撈的水藻制成的。而那些深受中國文人喜愛的太湖石形狀的雕塑,則是用藻類、纖維素、甲殼素制成的。這些曾經困擾著湖泊的廢棄物:藍藻、入侵植物鳳眼蓮和互花米草,包括被萬千食客丟棄的大閘蟹甲殼,目前都有技術可以將它們轉化成可持續(xù)的新型生物塑料。Michael跟同濟大學的學生團隊合作,從既有的生物塑料研究著手,調整“配方”,使得新材料能夠接近藝術家制作雕塑裝置所需要的硬度和質感。這些人工太湖石散發(fā)著獨特的光澤和肌理,也昭示著一條更健康、可降解的路徑:生物塑料將在未來取代石化材料。

Michael Wang,蘇州河(樁),2022年(JJYPHOTO/Prada榮宅供圖/圖)

Michael Wang,出自“文物”系列(宜興陶土),2022年 (JJYPHOTO/Prada榮宅供圖/圖)

走完全部展程,來到明朗開闊的室外,花園中綠色的草坪此刻也變成了藝術家的作品。草坪中心憑空隆起,仿佛一座活火山,從火山口往下張望,里面是人工沼澤,蘆葦從里面生長出來,在秋風中慢慢變黃。蘆葦叢生的咸水沼澤被認為是抵御風暴潮的重要屏障,而蘆葦正被外來植物侵占,恢復帶有蘆葦?shù)臐竦匾矊⒊蔀橹匾姆姥床呗?。藝術家用視覺的、然而又是思辨的語言提醒我們:這里就是被人類破壞的自然,但這里也是被人類修復的自然,而此時此刻,地球上的所有人類,也許正站立在火山邊緣。

Michael Wang,出自“文物”系列(宜興陶土),2022年 (JJYPHOTO/Prada榮宅供圖/圖)

網友評論

用戶名:
你的評論:

   
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10期 總第810期
出版時間:2024年10月21日
 
?2004-2022 廣東南方數(shù)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
粵ICP備13019428號-3
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(yè)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
聯(lián)系: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