波士頓市政廳 后特朗普時代的政治預言

稿源:南方人物周刊 | 作者: 丁正如意 日期: 2021-03-13

市長及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員盡心盡力地履行職責,以此維系政府的正常運行,帶著理想主義色彩,一種烏托邦式的浪漫。高光之外,分裂、偏見與不公的陰影困擾著當今無數(shù)美國人

特約撰稿 ?丁正如意 ?發(fā)自廣州 ?編輯 ?周建平 rwzkjpz@163.com

?

1月才剛過去十幾天,社會撕裂與混亂不堪就與美利堅一同跨入了新年。1月6日,數(shù)以百計的特朗普支持者強行闖入國會大廈,試圖推翻大選結果。本該為總統(tǒng)選舉畫上句號的一天,卻成為美國社會分裂的又一個高點。此時此刻,沒有哪部影片能比《波士頓市政廳》更合時宜。

剛在元旦度過91歲生日的弗雷德里克· 懷斯曼(Frederick Wiseman)在長達275分鐘的新作中,為我們呈現(xiàn)了一幅以波士頓市政廳為起點的美國畫卷——關于市長、政府運作、民主的細節(jié)與困境。

這部被法國《電影手冊》列為“2020年度十佳影片”之首的紀錄片,拍攝于2018年秋和2019年冬,如同一顆時間膠囊,更像是部政治預言。

看不見的特朗普,看得見的沃爾什

2021年1月8日,剛被國會確認當選美國第46任總統(tǒng)的拜登發(fā)表講話,提名現(xiàn)任波士頓市長馬丁·沃爾什出任勞工部長。

沒有多少人聽說過馬丁·沃爾什,但你可以在《波士頓市政廳》中毫不費力地找到他。懷斯曼的作品序列中,往往鮮少專注于某一特定人物。然而,高頻出現(xiàn)的沃爾什儼然一派主角姿態(tài)貫穿影片始終,很難不令人想到《大同》中的耿彥波市長。

身材高大的沃爾什,出生于波士頓南部多切斯特的一戶工人家庭。有趣的是,自1930年以來,波士頓的每位市長都是愛爾蘭天主教徒,只有沃爾什的前任托馬斯·梅尼諾例外。沃爾什從建筑工地起家,一步步做到工會領導,之后加入民主黨開始政治生涯。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(fā)生后的第二年(2014年),沃爾什當選為波士頓市長??梢哉f,沃爾什就是后爆炸時代波士頓城市復興的門臉,帶著自下而上的反思與希望。

鏡頭前的沃爾什努力勤奮,在各個坐標釋放著濃濃的善意:在感恩節(jié)的慈善活動中親自下廚,與狂熱的球迷一起慶祝紅襪隊的勝利,坦率表示“市政廳老年人服務熱線不常使用,請直接致電我的團隊”……甚至,傾聽退伍軍人的故事后,他沒有喊口號說大詞,反而自爆脆弱與痛苦——講述重度酒癮的自己參與戒酒的掙扎史。

波士頓市政廳

金句不斷的沃爾什,以一種和藹可親的公仆形象與特朗普形成鮮明對比。他似乎發(fā)自內(nèi)心地相信:市政府能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美好。這一點或許是因為他信仰羅馬天主教,也很有可能源于抗癌經(jīng)歷——少時的他獲得了來自社會各界的關心與支持。

“奧巴馬執(zhí)政時,我們習慣去白宮”“我們尚未與華盛頓做到一致”……熱情直率又有點憤世嫉俗的沃爾什,已然成為了影片中的“反特朗普”元素,在美國歷史上最為瘋狂的年月仍舊渴望創(chuàng)造正向的變化。沃爾什倡導多元性,關注移民權利、性別平等、氣候變化,與特朗普的政治理念存在鴻溝。在與拉美裔選民舉行的會議上,沃爾什更是直截了當批評特朗普的種族主義,并回憶起長輩作為愛爾蘭裔遭受的偏見與不公平待遇。

即便沃爾什及其團隊滿懷真誠甚至有時用力過猛,生活中也不總是充滿彩虹和陽光,一如波士頓最可愛的秋天卻也最為短暫。善意、真誠與同理心都有其局限性,尤其身處一個用千篇一律的解決方案來應對嚴重問題的系統(tǒng)之中。

影片中沃爾什缺席的片段,往往都存在棘手的問題——一方面作為市長,沃爾什分身乏術,不可能事必躬親;另一方面,也標志著特朗普給美國社會造成的陰影揮之不去。這也說明,懷斯曼拍攝的并非民主黨人宣傳片,沃爾什不是影片的“主角”,只是政府的一個標志——成功與失敗的幾率一樣頻繁。

最令人傷感的片段之一,就發(fā)生在沃爾什的視野之外。害蟲防治人員打開櫥柜發(fā)現(xiàn)老鼠時,退伍軍人開始講述——除了住在潮濕漏水、老鼠出沒的公寓中,自己還深受獨居、健康狀況差、被親人驅(qū)逐之苦。絮絮叨叨的獨白,逐漸凝結成孤獨、悲傷、微弱、自省的個人史詩:“我的精神崩潰了?!?/p>

獨居老人的遭遇并非個例。影片內(nèi)外,疫情、鼠患、失業(yè)、無家可歸、心靈創(chuàng)傷,以及特朗普政府造成的社會分歧與種族隔閡,依舊困擾著當今無數(shù)美國人。

民主的細節(jié),系統(tǒng)的困境

影片開場,伴著救護車的鳴笛,五顏六色的秋葉簇擁著造型不一的建筑幾何體,似乎在證明這座“第一城”的多元屬性。摩天大廈的玻璃幕墻上,映襯著波士頓市政廳。這座自誕生前就受到爭議的“粗野主義建筑”,作為民主的表征,始終以開放的姿態(tài)影響著無數(shù)波士頓人的一生。

緊接著,鏡頭對準了大樓某間忙碌的辦公室——不同膚色的311連線員,正在忙著處理五花八門的問題:火警、食品稅、信號燈、道路維護、救助流浪動物,甚至房東和房客的矛盾(房東強行斷電)。作為沃爾什上任第二年推出的市政服務項目,“311熱線”正是連接政府與民眾的橋梁,呈現(xiàn)著日常生活的復雜性,平衡著此消彼長的需求感。

之后的四個半小時里,影片出現(xiàn)了救濟站、垃圾處理、登記同性婚姻、申訴交通罰單、檢查房屋安全設施等工作,以及關于財政預算、少數(shù)族裔、教育平等、就業(yè)政策、公平住房、女性企業(yè)家、環(huán)境氣候法案等數(shù)場各種形式的會議。

正是這些乍看瑣碎平常的工作,聽似冗長無聊的會議,猶如齒輪與流水線,構成了抽象的“市政廳”及其代表的“政府”與“民主”。反之,我們也可以把一通熱線電話,當作實踐民主的最小單位。

影片結尾,此起彼伏的311熱線電話與開頭呼應。黑色屏幕滾動著字幕,接線員記錄的問題卻余音繞梁:“一只鷹眼睛有問題,舉止不正常——在街上吃鴿子而不是帶著食物飛……周圍很多人看著,但是鷹似乎飛不走……”值得玩味的是,“鷹”與“鴿”正是美國與和平的象征。雖然在北美老鷹獵食鴿子并不罕見,但懷斯曼把患了眼疾的鷹放在這里,顯然有著自己的用意。

回到影片中的高潮——在退伍軍人節(jié)的活動中,嘉賓分享著自己參與二戰(zhàn)、越南戰(zhàn)爭、阿富汗戰(zhàn)爭、伊拉克戰(zhàn)爭的經(jīng)歷。而活動舉辦地法尼爾廳正是宣傳美國獨立、脫離英國的地方,象征著美國的起源。而墻上以喬治·華盛頓為代表的繪畫作品。訴說著美國建國史,也很難不勾起對戰(zhàn)爭的回憶。

在懷斯曼看來,戰(zhàn)爭是政府職能的缺失造成的。在一個健全的社會,公民和政府應該商定社會契約,政府再去思考如何履行社會契約。如果沒有社會契約,或者任何一方不尊重契約,一切都會變得混亂,暴力也會無處不在。當權威失職到國際層面,勢必招致更大規(guī)模的“戰(zhàn)爭”。

不過,即便老鷹有疾,影片中的市長及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員仍舊盡心盡力地履行職責,以此維系政府的正常運行,帶著理想主義色彩,甚至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浪漫。

所幸,懷斯曼對公共事務的敏銳與幽默,很快就能消解這種樂觀過頭的氛圍。影片中,最具沖突性的片段莫過于,在多切斯特的一個社區(qū)會議上,亞裔商人連同工作人員以經(jīng)濟利益為由,向佛得角移民占42%人口的社區(qū)居民宣布開設大麻店的預案。

弗雷德里克· 懷斯曼

然而,社區(qū)居民卻對交通、安全和犯罪率憂心忡忡。雙方辯論了數(shù)個回合之后,臺上的商人與工作人員陷入沉默。而這,或許才是對話的真正開始。

一名戴著頭巾的婦女表現(xiàn)亮眼,寥寥數(shù)語便點出了系統(tǒng)的困境:“你們開會的目的究竟是征求公眾意見還是純粹通知宣布?”“談話之后,我們發(fā)泄、哭泣、大笑,然后呢?然后會發(fā)生什么?”

剖析機構,解構民主

《波士頓市政廳》延續(xù)著懷斯曼的純觀察式拍攝傳統(tǒng):零采訪、無旁白、極少配樂——哪怕波士頓交響樂團名揚世界,即便這一次懷斯曼回到家鄉(xiāng)。

半個世紀以來,對機構充滿濃厚興趣的懷斯曼走遍美國17個州和多個國家,創(chuàng)作了42部紀錄片。其中只有三部是在家鄉(xiāng)馬薩諸塞州拍攝的——處女作《提提卡失序記事》(1967)、《臨終》(1989)、新作《波士頓市政廳》。

從《提提卡失序記事》到《波士頓市政廳》,懷斯曼在解剖機構肌理的同時,也在孜孜不倦地解構著民主與權力。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《波士頓市政廳》中涉及的公共議題多達二十余個,其中不乏懷斯曼長期關注的議題。我們能在這部“集大成者”中看到過往作品的影子,比如:《廉價公屋》(1997)《法律與秩序》(1970)《高中》(1968)……而當這些并不陌生的議題,重置于2018到2019年這座財政預算超過30億美元的大都市,巨大的人潮與權力的流動變得更為明晰,如同一部厚實的城市指南,標記著穴位與經(jīng)絡。

懷斯曼選擇家鄉(xiāng)作為拍攝地并非刻意為之,然而波士頓本身的意義,也令這部作品錦上添花。正如沃爾什在電影中所說的那樣:“我知道波士頓不會解決整個美國的問題,但只要從一個城市開始,就夠了。”

作為美國歷史文化中心,波士頓曾是美國獨立戰(zhàn)爭的風口浪尖,“波士頓傾茶事件”和“獨立戰(zhàn)爭第一槍”都與這座城市有關,美國人民爭取獨立走向自由的這段歷史已被鐫刻在“自由之路 ”(Boston Freedom Trail)上。

當鏡頭如微風般拂過城市的大街小巷,自由之路上的景點也頻頻亮相——公園、教堂、墓地、博物館、昆西市場,以及最具標志性的邦克山紀念碑。它們連同波士頓的海港、紅色磚瓦樓、摩天玻璃大廈,一同塑造著波士頓的精神氣質(zhì)。

對懷斯曼而言,拍攝紀錄片就是處理詩歌與文學的過程。這些在市政工作之間出現(xiàn)的波士頓市景空境——猶如詩句與詩句之間的空格與回車,控制著影片的節(jié)奏與呼吸,令凝固的機構有了流動的意味;同時,內(nèi)部和外部的穩(wěn)定切換凸顯了口號與行動的距離、野心勃勃的計劃與實際情況的落差。

電影之外,2015年沃爾什提出Imagine Boston 2030(暢想波士頓2030)。當時,波士頓有意競爭20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城市,很多人認為這份規(guī)劃能夠改變城市面貌,然而現(xiàn)實與設想大相徑庭。

影片中,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清理街道垃圾的情景令人印象深刻。三張看起來難以處理的舊床墊和一個需要兩人搬動的金屬烤箱,被丟入垃圾車。在不斷旋轉(zhuǎn)的夾鏟作用下,它們瞬間消失,如同從未出現(xiàn)在世界上。

這個看似輕巧的鏡頭是影片的“題眼”——人類發(fā)明機構,意圖通過管理沖突來消解沖突。在沃爾什領導下的波士頓,仿佛一切問題都能被它的有序性和規(guī)律性所消化。由于影片是在疫情期間完成制作,上映時正值美國總統(tǒng)大選一周前,影片中的“有序”和現(xiàn)實中的“無序”形成強烈對比。

2020年12月16日晚,廣州紀錄片節(jié)舉辦了《波士頓市政廳》中國首映場。由于是工作日的晚上,有人帶著晚飯匆匆前來,有人戴著口罩正襟危坐,有人邊看邊做筆記,有人不時看看手機“怎么還沒結束”,更有不少人因為各種原因提前退場……此情此景與懷斯曼的電影并不違和——你怎么對待電影,怎么對待系統(tǒng),怎么對待民主,它們也都會以相應的方式反哺你。

網(wǎng)友評論

用戶名:
你的評論:

   
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10期 總第810期
出版時間:2024年10月21日
 
?2004-2022 廣東南方數(shù)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
粵ICP備13019428號-3
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(yè)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
聯(lián)系: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